您好,欢迎光临鑫山党建网!

“地下长城”铸就抗日丰碑

  • 文章来源 : 鑫山党建
  • 发布日期 : 2018-11-19
  • 阅读数 : 1186

在河北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,始建于1959年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这里。近几年,每年约有150万游客慕名而来,聆听地道战的故事。

在约20万平方米的地道遗址保护区内,如今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的风貌。那些牲口槽、锅台和石头堡,以及地道中的卡口、兵工厂等,让人仿佛置身于战争岁月。

“抚今忆昔,每每想起那烽火连天的日子,最感痛快的就是抗日军民利用自己创造的地道,重击日寇的那一幕幕。”在已故老兵刘政的回忆录中,战区人民的智慧和英勇不屈的精神,是战争留给他最宝贵的财富。

1937年7月,卢沟桥的炮声响起,日本侵略军开始向华北地区大举进犯,中国大片国土沦丧。盘踞华北各地的日军对占领区居民实施残酷统治、无耻掠夺和血腥镇压。1939年7月23日凌晨,保定冉庄被日军烧成一片火海,民房损毁700多间,13人被杀害,11人被抓走。

为躲避和抵抗日寇,冉庄人民开始在自家室内、房前和院落中挖建各式隐蔽型洞穴,以藏匿妇孺或财物,鬼子来了,跑不及便钻入其中,如同地窖,当地人称“蛤蟆蹲”。然而,尽管隐蔽,只要鬼子一发现,便只有死路一条。

一次次血的教训让人民愈发机智,创造了第二代隐蔽体。原本孤立的洞穴开始演化为洞洞相连、洞下有洞、多层掩体、多口出入,如若敌人发现此洞,便可从其他洞口出走,以便更好地实现掩护。

此后,当地的游击队和民兵开始挖掘“战斗型地道”。相对之前,新地道增添了射击孔,用于打击敌人。冉庄地道根据战争的需要,随战随挖,最后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4条地道主干线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线24条,全长达16公里。

据刘政回忆,地道内设有地下指挥部,有油灯和指路牌,还设有多道陷阱。陷阱口上盖有带活动圆轴的翻板,如敌人走在上边,会立刻翻下去淹死,或被枪尖刺死。地道与13眼水井相通,既可通气又可取水排水。在总指挥部附近,设有储粮室和休息室,不远处有厨房、厕所等设施。

如此一来,地道具备了几大特点:一是“三通”,即高房相通、院落相通、地道相通;二是“三交叉”,即明枪眼与暗枪眼相交叉、高房工事与地堡工事相交叉、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相交叉;三是“四好”,即好打、好钻、好藏、好跑;四是“五防”,即防破坏、防封锁、防水灌、防毒气、防火烧,以便民兵发挥村落战、地雷战、地道战相结合的特点,以极小代价制造敌人的重大伤亡,实现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。

刘政曾回忆道,有一次,日伪敌人以600人的兵力直扑冉庄,气焰特别嚣张。“当时,我们只有20个民兵。在村边工事稍事抗击后,便诱敌进入村内。当一群日伪军窜到十字街口的火网圈时,民兵一齐开火,敌人便一个个应声倒地。活着的敌人东张西望,却不见人影,便端着机枪盲目乱扫。就这样,600多名日伪军在不见对手的情况下,拖着死尸、架着伤员,狼狈地逃走了。”而这一仗,也以“20胜600”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
以冉庄为起点,地道战在华北平原逐渐推广开来。位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市峰峰矿区,至今也保留着规模很大、保存完整的抗战地道,即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,其主巷1626米,复巷304米,支巷达13666米。

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董伏吉,曾在抗战时期担任自卫队队员,他回忆说,那时候日军为达到“以战养战”的目的,既疯狂地掠夺峰峰矿区的煤炭资源,又经常到占领区“清乡”“扫荡”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
尽管如此,山底村人民自制了作战地雷,在村中构筑工事,依托地道,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“袭剿”,歼敌近千人,为扭转当时战局、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“先烈们前赴后继,他们坚强不屈、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,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依旧闪烁着光芒。我们要向游客讲述好这段地道战的故事,让人们铭记历史、不忘国耻,同时也要让更多人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,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。”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周明慧说。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11月19日 10 版)

主办:中共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委员会
地址:中国.郑州市郑汴路125号凤凰城 电话:0371-66513888 电子邮件:dj@hnxinshan.com
Copyright © 2002-2019 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06522号-2